“肩峰撞击”——跨越世纪的假命题?

发布于 2021-01-28  802 次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3HFIT订阅号):“肩峰撞击”——跨越世纪的假命题?

“肩峰撞击”——跨越世纪的假命题?

肩痛,作为第三常见的肌骨类损伤,困扰了7%-27%的大众人群,并且这一损伤在需要经常抬起手臂超过90度的人群中尤为常见,例如刷漆工人、棒球运动员等。

而其中有一个词相信所有健身的朋友们都听说过,就是“肩峰撞击” (Shoulder Impingement),学术上如今更加倾向使用的名词叫“肩峰下疼痛综合症”(Subacromial Pain Syndrome,SAPS),是肩痛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肩峰撞击”——跨越世纪的假命题?

在传统角度上,“肩峰撞击”被认为是因为由于一些原因例如体态异常、特定肩峰的形状更容易引发撞击等使肩峰到肱骨头下方空间缩小,当我们向上举臂时,肩峰下组织或肌肉(例如冈上肌)与肱骨头产生摩擦撞击,从而产生肩膀前侧和外侧的疼痛。

“肩峰撞击”——跨越世纪的假命题?

1972年,Neer在类似于博客的网站上发布了关于肩峰撞击成因的观点后,肩峰成形术(通过手术来增大肩峰与肱骨之间的间隙)就成为了最为热门的手术之一。该手术价格昂贵,并且同样需要进行术后康复训练。

然而,从大概十年前就不断有研究人员提出“肩峰撞击”这个从生理结构出发所创造出来的词从病因的角度出发是不恰当的,本文从十多种不同原因中选取了三个简单的方面来介绍一下:

为什么时隔四十年,“肩峰撞击”理论会受到巨大的质疑呢?

01

如果95%的肩袖损伤都是由于肩峰或者喙肩韧带下方的撞击所导致的,那么受损伤的主要部位应该是肩袖(尤其是冈上肌)上方。

然而Payne在一项研究中发现91%受试运动员的肩袖损伤部位都是在冈上肌下方,并且所有参与该研究的运动员无痛侧的肩膀都被影像学发现存在部分关节撕裂。

“肩峰撞击”——跨越世纪的假命题?

结合很多其他非运动员相关的研究,目前多数学者认同的观点是:

肩袖肌群损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它们过弱或者被过度使用,从而使其深层纤维超过了它们的生理使用界限,并且导致退化。

这也是为什么年纪大的人更容易产生肩袖撕裂的原因之一。而肩峰在这里面可能存在导致疼痛的影响,但所占的比例非常小。

而且它主要是通过增大肩关节内部压力的方式来形成疼痛,而并非传统角度认为的“撞击”。

由于肩膀是全身上下最灵活的部位,拥有相当大的活动范围,可想而知它在极限范围所承受的内部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强壮的肩袖肌群就显得尤为重要。

02

肩袖肌群包括我们肩膀前侧的肩胛下肌以及肩膀后侧的冈上肌、冈下肌以及小圆肌。当我们的手臂做抬起来(无论是肩屈还是外展)的动作时,三角肌会发力来试图将肱骨头抬离关节窝,而这四块肌肉(肩袖肌群)此时的作用便是——共同发力来将我们试图上移的肱骨头按回它应该待的地方。

“肩峰撞击”——跨越世纪的假命题?

如果我们长时间不专门训练它,而又不停的抬手(三角肌不停的被用到),导致的后果就是三角肌越来越容易让肱骨离开关节窝,从而导致喙肩韧带( Coracoacromial Ligament) 的慢性拉伤(该韧带的作用是协助肩袖肌群限制肱骨头上移), 这也是肩膀会产生疼痛的重要原因。

令人吃惊的是,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肩峰撞击理论的情况下,大量的手术会去除喙肩韧带这个具有重要稳定功能的被动组织。

03

去年11月研究人员们在《Nature》发布了一份(包含了15份高质量相关研究、共计775名研究对象的)荟萃分析,来探究到底存在肩峰下疼痛的患者,他们肩峰下的距离(AHD:肩峰到肱骨头的距离)与没有肩峰下疼痛的患者有没有区别。

“肩峰撞击”——跨越世纪的假命题?

研究发现无论是在0度、45度还是60度肩关节外展时,这两类人的肩峰到肱骨之间的距离都没有明显差别。

同时,研究总结还发现,即使感到疼痛的人增大了AHD(肩峰下距离),他们疼痛的缓解也没有明显提高,这与去年另外一份荟萃分析的结论相吻合。在下图所示的文献中指出,即使采用手术的方法来增大肩峰与肱骨之间的间隙,它所产生的减少疼痛的程度与安慰剂手术或者运动干预的效果没有明显区别。

“肩峰撞击”——跨越世纪的假命题?

这一重要事实也说明了为什么“肩峰撞击”可能只是长期以来的一个临床幻觉,而并非事实。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建议,如果所有的保守治疗都采用后,肩峰下疼痛仍未缓解,此时我们才应该考虑手术治疗。

同时,由于“肩峰撞击”这个名称会带来歧义,所以应该被“肩峰下疼痛综合症”所替代。

那么,如果我们自己存在潜在的相关问题的话,除去医生、物理治疗师、运动康复师或运动生理师等需要做的一些工作外,我们自己可以做哪些事情来预防或者从肩痛中康复呢?

肩袖肌群的训练

基于前文已经提到的肩袖肌群的作用,了解肩袖肌群的重要性,适当的负荷管理(急性疼痛之后适当的休息和循序渐进的负荷训练),以及正确动作模式下的肩袖肌群训练就显得非常重要。

肩袖肌群的训练方式主要包含肩关节内外旋以及肩关节的屈曲和伸展。后者是很多教科书上目前针对肩袖肌群所被忽略的。(更多细节在我们以前的文章中有所提及——从运动解剖到实践:肩关节屈曲

由于肩关节外展(例如哑铃侧平举)会过度激活三角肌,因此在肩袖肌群康复初期这个动作可能并不合适。

随着不断的进步,肩袖肌群的训练也应该不断进阶,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到肩胛骨周边肌肉与其的配合,从而达到最佳的肩肱节律。

仰卧位肩关节内外旋

“肩峰撞击”——跨越世纪的假命题?

肩关节划圈训练

“肩峰撞击”——跨越世纪的假命题?

配合肩胛周边肌群的肩关节内外旋

“肩峰撞击”——跨越世纪的假命题?

(动图来自网络,原图作者Eric Wong)

关注整个动力链 (Kinetic Chain)

相信大家都打过羽毛球,挥拍的时候我们都是先借助双脚踩地,然后双腿发力,髋部旋转,最后再通过上肢旋转来使肩膀产生挥拍的动作。

“肩峰撞击”——跨越世纪的假命题?

这一系列的动作不但可以使我们击球更加的有力,同时也大幅度的减少了肩膀的工作。根据研究显示,在网球发球中我们的下肢与躯干参与了54%的活动,而肩膀仅仅只参与了21%。

换个角度来说,假如我们的下肢和核心肌群无力,或者我们在做某项经常做的运动时整个动力链失调,那么肩关节在做这项重复性动作时就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从而更容易导致肩膀损伤。因此,改善下肢动力链也是我们可以预防损伤的很重要的一个方法。

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

产生肩痛的原因多种多样,社会心理因素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点,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考虑通过改善一些生活习惯,来达到最好的康复效果?

比如戒烟,减少久坐不动,改善睡眠质量,均衡的饮食习惯等都被证明与减少肩膀的疼痛相关。

“肩峰撞击”——跨越世纪的假命题?

改善体姿态不良在一部分人身上是适用的。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调整姿态后再去做抬手的动作时肩膀不痛了,那么改善体态,适当的牵引放松可能是我们需要去做的。

但同样,这可能仅仅是整个康复过程非常小的一部分,而绝不应该上来就认为,“我的肩痛是由于体姿态造成的!”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肩峰撞击”这个跨越世纪的理论会不断被更多的研究学者去重新论证。

就像乳酸,拉伸等争议话题一样,“肩峰撞击”依旧饱受争议。

本文的目的主要是提供给大家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相信在具体治疗方面,不同的物理治疗师,运动生理学家等对这个问题也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

而基于目前科学所告诉我们的,肩膀——这个全身最灵活的部位,需要通过运动去重新让我们的肩袖肌群将肩膀稳定住。

而这,也正是运动所能带来的巨大魅力。

作者简介

“肩峰撞击”——跨越世纪的假命题?

王伯良 Allen

悉尼大学运动科学大三在读

■ ACE 认证私人教练

一个爱运动爱美食 爱旅游爱提问的 中二少年

“肩峰撞击”——跨越世纪的假命题?

参考文献

“肩峰撞击”——跨越世纪的假命题?